返回首页

结构化您的工程

https://farm5.staticflickr.com/4203/33907151224_0574e7dfc2_k_d.jpg

我们对于“结构化”的定义是您关注于怎样使您的项目最好地满足它的对象性,我们 需要去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Python的特性来创造简洁、高效的代码。在实践层面, “结构化”意味着通过编写简洁的代码,并且正如文件系统中文件和目录的组织一样, 代码应该使逻辑和依赖清晰。

哪个函数应该放到哪个模块?数据在项目中如何流转?什么功能和函数应该组合 或独立?要解决这些问题,您可以开始做一个计划,大体来说,即是您的最终产品 看起来会是怎样的。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更深入地去观察Python的模块和导入系统,因为它们是加强您 的项目结构化的关键因素,接着我们会从不同层面去讨论如何去构建可扩展且测试 可靠的代码。

仓库的结构

这很重要

在一个健康的开发周期中,代码风格,API设计和自动化是非常关键的。同样的,对于工程的 架构 ,仓库的结构也是关键的一部分。

当一个潜在的用户和贡献者登录到您的仓库页面时,他们会看到这些:

  • 工程的名字
  • 工程的描述
  • 一系列的文件

只有当他们滚动到目录下方时才会看到您工程的README。

如果您的仓库的目录是一团糟,没有清晰的结构,他们可能要到处寻找才能找到您写的漂亮的文档。

为您的渴望的事业而奋斗,而不是仅仅只为您现在的工作而工作。

当然,第一印象并不是一切。但是,您和您的同事会和这个仓库并肩战斗很长时间,会熟悉它的每一个角落和细节。拥有良好的布局,事半功倍。

仓库样例

请看这里: 这是 Kenneth Reitz在2013年推荐的

这个仓库 可以在GitHub上找到

README.rst
LICENSE
setup.py
requirements.txt
sample/__init__.py
sample/core.py
sample/helpers.py
docs/conf.py
docs/index.rst
tests/test_basic.py
tests/test_advanced.py

让我们看一下细节。

真正的模块

布局 ./sample/ or ./sample.py
作用 核心代码

您的模块包是这个仓库的核心,它不应该隐藏起来:

./sample/

如果您的模块只有一个文件,那么您可以直接将这个文件放在仓库的根目录下:

./sample.py

这个模块文件不应该属于任何一个模棱两可的src或者python子目录。

License

布局 ./LICENSE
作用 许可证.

除了源代码本身以外,这个毫无疑问是您仓库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文件中要有完整的许可说明和授权。

如果您不太清楚您应该使用哪种许可方式,请查看 choosealicense.com.

当然,您也可以在发布您的代码时不做任何许可说明,但是这显然阻碍潜在的用户使用您的代码。

Setup.py

布局 ./setup.py
作用 打包和发布管理

如果您的模块包在您的根目录下,显然这个文件也应该在根目录下。

Requirements File

布局 ./requirements.txt
作用 开发依赖.

一个 pip requirements file 应该放在仓库的根目录。它应该指明完整工程的所有依赖包: 测试, 编译和文档生成。

如果您的工程没有任何开发依赖,或者您喜欢通过 setup.py 来设置,那么这个文件不是必须的。

Documentation

布局 ./docs/
作用 包的参考文档

没有任何理由把这个放到别的地方。

Test Suite

想了解关于编写测试的建议,请查阅 :doc:`/writing/tests`。

布局 ./test_sample.py or ./tests
作用 包的集合和单元测试

最开始,一组测试例子只是放在一个文件当中:

./test_sample.py

当测试例子逐步增加时,您会把它放到一个目录里面,像下面这样:

tests/test_basic.py
tests/test_advanced.py

当然,这些测试例子需要导入您的包来进行测试,有几种方式来处理:

  • 将您的包安装到site-packages中。
  • 通过简单直接的路径设置来解决导入的问题。

我极力推荐后者。如果使用 setup.py develop 来测试一个持续更新的代码库,需要为每一个版本的代码库设置一个独立的测试环境.太麻烦了。

可以先创建一个包含上下文环境的文件 tests/context.py。 file:

import os
import sys
sys.path.insert(0, os.path.abspath(os.path.join(os.path.dirname(__file__), '..')))

import sample

然后,在每一个测试文件中,导入:

from .context import sample

这样就能够像期待的那样工作,而不用采用安装的方式。

一些人会说应该把您的测试例子放到您的模块里面 – 我不同意。这样会增加您用户使用的复杂度;而且添加测试模块将导致需要额外的依赖和运行环境。

Makefile

布局 ./Makefile
作用 常规的管理任务

如果您看看我的项目或者其他开源项目,您都会发现有一个Makefile。为什么?这些项目也不是用C写的啊。。。简而言之,make对于定义常规的管理任务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 样例 Makefile:**

init: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test:
    py.test tests

PHONY: init test

一些其他的常规管理脚本(比如 manage.py 或者 fabfile.py),也放在仓库的根目录下。

关于 Django Applications

从Django 1.4开始,我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开发者错误地使用Django自带的应用模板创建项目,导致他们的仓库结构非常糟糕。

这是怎么回事儿? 是的, 他们在进入一个新的仓库后,通常都这样操作:

$ django-admin.py startproject samplesite

这样的操作生成的仓库结构是这样的:

README.rst
samplesite/manage.py
samplesite/samplesite/settings.py
samplesite/samplesite/wsgi.py
samplesite/samplesite/sampleapp/models.py

亲,不要这样做。

相对路径会让您的工具和您的开发者都很疑惑。没有必要的嵌套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除非您怀念庞大的SVN仓库)。

让我们这样来做:

$ django-admin.py startproject samplesite .

注意末尾的 “.”。

生成的结构是这样的:

README.rst
manage.py
samplesite/settings.py
samplesite/wsgi.py
samplesite/sampleapp/models.py

结构是一把钥匙

得益于Python提供的导入与管理模块的方式,结构化Python项目变得相对简单。 这里说的简单,指的是结构化过程没有太多约束限制而且模块导入功能容易掌握。 因而您只剩下架构性的工作,包括设计、实现项目各个模块,并整理清他们之间 的交互关系。

容易结构化的项目同样意味着它的结构化容易做得糟糕。糟糕结构的特征包括:

  • 多重且混乱的循环依赖关系:假如在 furn.py 内的Table与Chair类需要 导入 workers.py 中的Carpenter类以回答类似 table.isdoneby() 的问题,并且Carpenter类需要引入Table和Chair类以回答 carpenter.whatdo() 这类问题,这就是一种循环依赖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您得借助一些不怎么靠谱的 小技巧,比如在方法或函数内部使用import语句。
  • 隐含耦合:Table类实现代码中每一个改变都会打破20个不相关的测试用例,由于它 影响了Carpenter类的代码,这要求谨慎地操作以适应改变。这样的情况意味着 Carpenter类代码中包含了太多关于Table类的假设关联(或相反)。
  • 大量使用全局变量或上下文:如果Table和Carpenter类使用不仅能被修改而且能被 不同引用修改的全局变量,而不是明确地传递 (height, width, type, wood) 变量。您就需要彻底检查全局变量的所有入口,来理解到为什么一个长方形桌子变 成了正方形,最后发现远程的模板代码修改了这份上下文,弄错了桌子尺寸规格的 定义。
  • 面条式代码 (Spaghetti code) :多页嵌套的if语句与for循环,包含大量复制-粘贴 的过程代码,且没有合适的分割——这样的代码被称为面条式代码。Python中有意思 的缩进排版(最具争议的特性之一)使面条式代码很难维持。所以好消息是您也许不 会经常看到这种面条式代码。
  • Python中更可能出现混沌代码:这类代码包含上百段相似的逻辑碎片,通常是缺乏 合适结构的类或对象,如果您始终弄不清手头上的任务应该使用FurnitureTable, AssetTable还是Table,甚至TableNew,也许您已经陷入了混沌代码中。

模块

Python模块是最主要的抽象层之一,并且很可能是最自然的一个。抽象层允许将代码分为 不同部分,每个部分包含相关的数据与功能。

例如在项目中,一层控制用户操作相关接口,另一层处理底层数据操作。最自然分开这两 层的方式是,在一份文件里重组所有功能接口,并将所有底层操作封装到另一个文件中。 这种情况下,接口文件需要导入封装底层操作的文件,可通过 importfrom ... import 语句完成。一旦您使用 import 语句,就可以使用这个模块。 既可以是内置的模块包括 ossys,也可以是已经安装的第三方的模块,或者项目 内部的模块。

为遵守风格指南中的规定,模块名称要短、使用小写,并避免使用特殊符号,比如点(.) 和问号(?)。如 my.spam.py 这样的名字是必须不能用的!该方式命名将妨碍 Python的模块查找功能。就 my.spam.py 来说,Python 认为需要在 my 文件夹 中找到 spam.py 文件,实际并不是这样。这个例子 example 展示了点表示 法应该如何在Python文件中使用。如果愿意您可以将模块命名为 my_spam.py, 不过并不推荐在模块名中使用下划线。但是,在模块名称中使用其他字符(空格或连字号) 将阻止导入(-是减法运算符),因此请尽量保持模块名称简单,以无需分开单词。 最重要的是,不要使用下划线命名空间,而是使用子模块。

# OK
import library.plugin.foo
# not OK
import library.foo_plugin

除了以上的命名限制外,Python文件成为模块没有其他特殊的要求,但为了合理地使用这 个观念并避免问题,您需要理解import的原理机制。具体来说,import modu 语句将 寻找合适的文件,即调用目录下的 modu.py 文件(如果该文件存在)。如果没有 找到这份文件,Python解释器递归地在 “PYTHONPATH” 环境变量中查找该文件,如果仍没 有找到,将抛出ImportError异常。

一旦找到 modu.py,Python解释器将在隔离的作用域内执行这个模块。所有顶层 语句都会被执行,包括其他的引用。方法与类的定义将会存储到模块的字典中。然后,这个 模块的变量、方法和类通过命名空间暴露给调用方,这是Python中特别有用和强大的核心概念。

在很多其他语言中,include file 指令被预处理器用来获取文件里的所有代码并‘复制’ 到调用方的代码中。Python则不一样:include代码被独立放在模块命名空间里,这意味着您 一般不需要担心include的代码可能造成不好的影响,例如重载同名方法。

也可以使用import语句的特殊形式 from modu import * 模拟更标准的行为。但 import * 通常 被认为是不好的做法。使用 from modu import * 的代码较难阅读而且依赖独立性不足。 使用 from modu import func 能精确定位您想导入的方法并将其放到本地命名空间中。 比 from modu import * 要好些,因为它明确地指明往本地命名空间中导入了什么方法,它和 import modu 相比唯一的优点是之后使用方法时可以少打点儿字。

[...]
from modu import *
[...]
x = sqrt(4)  # sqrt是模块modu的一部分么?或是内建函数么?上文定义了么?

稍好

from modu import sqrt
[...]
x = sqrt(4)  # 如果在import语句与这条语句之间,sqrt没有被重复定义,它也许是模块modu的一部分。

最好的做法

import modu
[...]
x = modu.sqrt(4)  # sqrt显然是属于模块modu的。

代码风格 章节中提到,可读性是Python最主要的特性之一。可读性意味着避免 无用且重复的文本和混乱的结构,因而需要花费一些努力以实现一定程度的简洁。但不能 过份简洁而导致简短晦涩。除了简单的单文件项目外,其他项目需要能够明确指出类和方法 的出处,例如使用 modu.func 语句,这将显著提升代码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Python提供非常简单的包管理系统,即简单地将模块管理机制扩展到一个目录上(目录扩 展为包)。

任意包含 __init__.py 文件的目录都被认为是一个Python包。导入一个包里不同 模块的方式和普通的导入模块方式相似,特别的地方是 __init__.py 文件将集合 所有包范围内的定义。

pack/ 目录下的 modu.py 文件通过 import pack.modu 语句导入。 该语句会在 pack 目录下寻找 __init__.py 文件,并执行其中所有顶层 语句。以上操作之后,modu.py 内定义的所有变量、方法和类在pack.modu命名空 间中均可看到。

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往 __init__.py 中加了过多代码,随着项目的复杂度增长, 目录结构越来越深,子包和更深嵌套的子包可能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导入多层嵌套 的子包中的某个部件需要执行所有通过路径里碰到的 __init__.py 文件。如果 包内的模块和子包没有代码共享的需求,使用空白的 __init__.py 文件是正常 甚至好的做法。

最后,导入深层嵌套的包可用这个方便的语法:import very.deep.module as mod。 该语法允许使用 mod 替代冗长的 very.deep.module

面向对象编程

Python有时被描述为面向对象编程的语言,这多少是个需要澄清的误导。在Python中 一切都是对象,并且能按对象的方式处理。这么说的意思是,例如函数是一等对象。 函数、类、字符串乃至类型都是Python对象:与其他对象一样,他们有类型,能作为 函数参数传递,并且还可能有自己的方法和属性。这样理解的话,Python是一种面向 对象语言。

然而,与Java不同的是,Python并没有将面向对象编程作为最主要的编程范式。非面向 对象的Python项目(比如,使用较少甚至不使用类定义,类继承,或其它面向对象编程的 机制)也是完全可行的。

此外在 模块 章节里曾提到,Python管理模块与命名空间的方式提供给开发者一个自然 的方式以实现抽象层的封装和分离,这是使用面向对象最常见的原因。因而,如果业务逻辑 没有要求,Python开发者有更多自由去选择不使用面向对象。

在一些情况下,需要避免不必要的面向对象。当我们想要将状态与功能结合起来,使用 标准类定义是有效的。但正如函数式编程所讨论的那个问题,函数式的“变量”状态与类的 状态并不相同。

在某些架构中,典型代表是web应用,大量Python进程实例被产生以响应可能同时到达的 外部请求。在这种情况下,在实例化对象内保持某些状态,即保持某些环境静态信息, 容易出现并发问题或竞态条件。有时候在对象状态的初始化(通常通过 __init__() 方法实现)和在其方法中使用该状态之间,环境发生了变化,保留的状态可能已经过时。 举个例子,某个请求将对象加载到内存中并标记它为已读。如果同时另一个请求要删除 这个对象,删除操作可能刚好发生在第一个请求加载完该对象之后,结果就是第一个请 求标记了一个已经被删除的对象为已读。

这些问题使我们产生一个想法:使用无状态的函数是一种更好的编程范式。另一种建议 是尽量使用隐式上下文和副作用较小的函数与程序。函数的隐式上下文由函数内部访问 到的所有全局变量与持久层对象组成。副作用即函数可能使其隐式上下文发生改变。如 果函数保存或删除全局变量或持久层中数据,这种行为称为副作用。

把有隐式上下文和副作用的函数与仅包含逻辑的函数(纯函数)谨慎地区分开来,会带来 以下好处:

  • 纯函数的结果是确定的:给定一个输入,输出总是固定相同。
  • 当需要重构或优化时,纯函数更易于更改或替换。
  • 纯函数更容易做单元测试:很少需要复杂的上下文配置和之后的数据清除工作。
  • 纯函数更容易操作、修饰和分发。

总之,对于某些架构而言,纯函数比类和对象在构建模块时更有效率,因为他们没有任何 上下文和副作用。但显然在很多情况下,面向对象编程是有用甚至必要的。例如图形桌面 应用或游戏的开发过程中,操作的元素(窗口、按钮、角色、车辆)在计算机内存里拥有相 对较长的生命周期。

装饰器

Python语言提供一个简单而强大的语法: ‘装饰器’。装饰器是一个函数或类,它可以 包装(或装饰)一个函数或方法。被 ‘装饰’ 的函数或方法会替换原来的函数或方法。 由于在Python中函数是一等对象,它也可以被 ‘手动操作’,但是使用@decorators 语法更清晰,因此首选这种方式。

def foo():
    # 实现语句

def decorator(func):
    # 操作func语句
    return func

foo = decorator(foo)  # 手动装饰

@decorator
def bar():
    # 实现语句
# bar()被装饰了

这个机制对于分离概念和避免外部不相关逻辑“污染”主要逻辑很有用处。 记忆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moization#Overview> 或缓存就是一个很 好的使用装饰器的例子:您需要在table中储存一个耗时函数的结果,并且下次能直接 使用该结果,而不是再计算一次。这显然不属于函数的逻辑部分。

上下文管理器

上下文管理器是一个Python对象,为操作提供了额外的上下文信息。 这种额外的信息, 在使用 with 语句初始化上下文,以及完成 with 块中的所有代码时,采用可调用的形式。 这里展示了使用上下文管理器的为人熟知的示例,打开文件:

with open('file.txt') as f:
    contents = f.read()

任何熟悉这种模式的人都知道以这种形式调用 open 能确保 f` ``close 方法会在某个时候被调用。 这样可以减少开发人员的认知负担,并使代码更容易阅读。

实现这个功能有两种简单的方法:使用类或使用生成器。 让我们自己实现上面的功能,以使用类方式开始:

class CustomOpen(object):
    def __init__(self, filename):
        self.file = open(filename)

    def __enter__(self):
        return self.file

    def __exit__(self, ctx_type, ctx_value, ctx_traceback):
        self.file.close()

with CustomOpen('file') as f:
    contents = f.read()

这只是一个常规的Python对象,它有两个由 with 语句使用的额外方法。 CustomOpen 首先被实例化,然后调用它的`__enter__``方法,而且 __enter__ 的返回值在 as f 语句中被赋给 f 。 当 with 块中的内容执行完后,会调用 __exit__` 方法。

而生成器方式使用了Python自带的 contextlib:

from contextlib import contextmanager

@contextmanager
def custom_open(filename):
    f = open(filename)
    try:
        yield f
    finally:
        f.close()

with custom_open('file') as f:
    contents = f.read()

这与上面的类示例道理相通,尽管它更简洁。custom_open 函数一直运行到 yield 语句。 然后它将控制权返回给 with 语句,然后在 as f 部分将yield的 f 赋值给f。 finally 确保不论 with 中是否发生异常, close() 都会被调用。

由于这两种方法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遵循Python之禅来决定何时使用哪种。 如果封装的逻辑量很大,则类的方法可能会更好。 而对于处理简单操作的情况,函数方法可能会更好。

动态类型

Python是动态类型语言,这意味着变量并没有固定的类型。实际上,Python 中的变量和其他 语言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静态类型语言。变量并不是计算机内存中被写入的某个值,它们 只是指向内存的 ‘标签’ 或 ‘名称’ 。因此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变量 ‘a’ 先代表值1,然后变成 字符串 ‘a string’ , 然后又变为指向一个函数。

Python 的动态类型常被认为是它的缺点,的确这个特性会导致复杂度提升和难以调试的代码。 命名为 ‘a’ 的变量可能是各种类型,开发人员或维护人员需要在代码中追踪命名,以保证它 没有被设置到毫不相关的对象上。

这里有些避免发生类似问题的参考方法:

  • 避免对不同类型的对象使用同一个变量名

a = 1
a = 'a string'
def a():
    pass  # 实现代码

count = 1
msg = 'a string'
def func():
    pass  # 实现代码

使用简短的函数或方法能降低对不相关对象使用同一个名称的风险。即使是相关的不同 类型的对象,也更建议使用不同命名:

items = 'a b c d'  # 首先指向字符串...
items = items.split(' ')  # ...变为列表
items = set(items)  # ...再变为集合

重复使用命名对效率并没有提升:赋值时无论如何都要创建新的对象。然而随着复杂度的 提升,赋值语句被其他代码包括 ‘if’ 分支和循环分开,使得更难查明指定变量的类型。 在某些代码的做法中,例如函数编程,推荐的是从不重复对同一个变量命名赋值。Java 内的实现方式是使用 ‘final’ 关键字。Python并没有 ‘final’ 关键字而且这与它的哲学 相悖。尽管如此,避免给同一个变量命名重复赋值仍是是个好的做法,并且有助于掌握 可变与不可变类型的概念。

可变和不可变类型

Python提供两种内置或用户定义的类型。可变类型允许内容的内部修改。典型的动态类型 包括列表与字典:列表都有可变方法,如 list.append()list.pop(), 并且能就地修改。字典也是一样。不可变类型没有修改自身内容的方法。比如,赋值为整数 6的变量 x 并没有 “自增” 方法,如果需要计算 x + 1,必须创建另一个整数变量并给其命名。

my_list = [1, 2, 3]
my_list[0] = 4
print my_list  # [4, 2, 3] <- 原列表改变了

x = 6
x = x + 1  # x 变量是一个新的变量

这种差异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可变类型是不 ‘稳定 ‘的,因而不能作为字典的键使用。合理地 使用可变类型与不可变类型有助于阐明代码的意图。例如与列表相似的不可变类型是元组, 创建方式为 (1, 2)。元组本身是不可修改的,若里面所有元素都是不可变类型,则能作为字典的键使用。

Python 中一个可能会让初学者惊讶的特性是:字符串是不可变类型。这意味着, 在从字符串的各个部分构造字符串时, 将每个部分追加到字符串上是效率低下的, 因为在每次追加时都会复制字符串的全部内容。 反之,将每一部分放到一个可变列表里,需要使用字符串时再粘合 (join) 起来的做法更高效。 列表推导通常是最快且最地道的方式来完成此目的。

# 创建将0到19连接起来的字符串 (例 "012..1819")
nums = ""
for n in range(20):
    nums += str(n)   # 慢且低效
print nums

更好

# 创建将0到19连接起来的字符串 (例 "012..1819")
nums = []
for n in range(20):
    nums.append(str(n))
print "".join(nums)  # 更高效

最好

# 创建将0到19连接起来的字符串 (例 "012..1819")
nums = [str(n) for n in range(20)]
print "".join(nums)

最后关于字符串的说明的一点是,使用 join() 并不总是最好的选择。比如当用预先 确定数量的字符串创建一个新的字符串时,使用加法操作符确实更快,但在上文提到的情况 下或添加到已存在字符串的情况下,使用 join() 是更好的选择。

foo = 'foo'
bar = 'bar'

foobar = foo + bar  # 好的做法
foo += 'ooo'  # 不好的做法, 应该这么做:
foo = ''.join([foo, 'ooo'])

Note

除了 str.join()+,您也可以使用 % 格式运算符来连接确定数量的字符串,但 PEP 3101 建议使用 str.format() 替代 % 操作符。

foo = 'foo'
bar = 'bar'

foobar = '%s%s' % (foo, bar) # 可行
foobar = '{0}{1}'.format(foo, bar) # 更好
foobar = '{foo}{bar}'.format(foo=foo, bar=bar) # 最好

提供依赖关系

Runners